初次浏览本文,文中图表可能无法显示,此乃echarts.js未加载完成之故,稍等片刻,而后刷新即可看见。
生活就像一道风景线,你生活在其中,但只能从远处的有利位置来描述它。 ——查尔斯•林德伯格
按照阁志里所写,本站『以第一次代码提交的时间:2021/8/25 15:10:05
』为诞生时间。至于当时为何会记下这般精确苛刻的时间来,我现在已不大明白了。
难道说在8月25号之前,我便从来没有什么想写的,也未曾写过什么东西吗?而在8月25号15点10分05秒之后,我就猛的顿悟,开始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写文章了吗?
这苛刻的时间,要是能硬生生的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毫不拖泥带水,整整齐齐地崭断,那人们也就不用费神去思考了:时间一到8月25号,互联网上便有一个博客自动升级,所有者的理念也同步更新到新的层次了。
然而时间不能,记录不能,回顾不能,写作不能,学习不能,活着不能,死了也不能。
然而它又存在于时间里,在记录里,在回顾里,在写作里,在学习里,在生命里,在死亡里。
窗外的太阳跟千万年前一样升起落下,我枯坐在桌前。没什么可写,也没什么非要去回顾不可的东西,时间便凝固在苛刻的此时此刻。
不行,我得去做点什么。做什么都行,去带着耳机随意漫步吹口哨,去跟枫树上的雀儿对唱,去爬上道口的构树听风,去退了水位的河边捡石头,去混进行人中看行人走来走去,去假装看书来看看书人看书,做什么都行,只要能融化这苛刻的时间。
于是我当下笔,走出门,去带着耳机随意漫步吹口哨,去跟枫树上的雀儿对唱,去爬上道口的构树听风,去退了水位的河边捡石头,去混进行人中看行人走来走去,去假装看书来看看书人看书。
于是时间融化了,扩散了;
于是风起了,于是花开了;
于是月明了,于是心动了。
于是,我又能抄起键盘,写下一点点东西了。
统计
原本想把博客文章好好整理一番,形成一个数据统计的“流”,再利用Rmarkdown写个小模板,把所有东西一下子处理好。然而,当我已经把第二步到最后一步,乃至专门整一个rmarkdown的统计网站都准备好了的时候,却发现,我无法提取hexo文章的元数据[1],也就意味着第一步就抓瞎了。
没办法,今年[2]就只能用 hexo-butterfly-charts
生成的图表来凑文章的统计。以下是建站两年来的统计分析(至于这两年网站的更新概况,看阁志吧,我不想再搬来搬去了)
由于图表是动态的,可能三个月后,文中显示的便是三个月后的统计内容了。但此时为了阅读的互动性,先这样放着,文章发布一周后,咱家再把图表转为静态图片。
博客文章统计
两年来了写了不少文章,如果要让我自己推荐的话,博客里有这么几篇可以拿得出手:
本站的源代码托管于Github,上图是经营博客时,代码仓库里每次提交更改的统计日历。
虽然看起来很“过瘾”,然而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几篇文章的撰写是一次提交,一个字的改动也是一次提交。本人平素比较粗心,但好些时候又爱着急,好些时候提交发文后,自己读了文章,结果发现有错字,赶忙回去修改,立时又提交上去,然而再读一遍后,竟又发现某个句子不通顺,某个图片没截好,又慌忙去更改下再提交...倒霉时,发文后一小时内甚至能“追提交”四五次之多。
图中显示可以看出今年二月份的最后一周提交频率贼高。2月21号当天竟提交了13次,我不知道当时在干嘛,可能是在魔改主题或者写论文的笔记[3]吧,反正不会是在写正经东西,因为今年二月份我只写了3篇公开文章。但似乎就从那一周开始,写博客开始频繁了,之前都是星星点点的,而到了今年三月、四月、直到六月提交次数都大片大片的。六月份进入二战考研复习(耒耨期),更新频率转为周更,平时没有接触电脑,周天回去更新,这在图上也能看出来。
总的来说,这两年在博客上主要是写了一些文章(废话),明白了表达可以促进思考,发文可以促进学习等等。还有就是...啊!算了,最讨厌总结了!那么多体会怎可能浓缩到一段文字里!总结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不停打标签,在加深往事的刻板印象,在自我陶醉。
文章发布时间统计图
第一年的文章太旧了,都是些课程笔记之类的,这个图是从八月份开始统计的。可见去年十二月份发文最多,然而那是因为当时在执行【聚沙成塔·九九九】计划,妄想连续写999天日记,文章用干支纪日法来命名(你在推荐文章里看到的那些奇怪的东西便是聚沙成塔计划的余晖),这计划持续了三个月,到寒假还是自动夭折了😂。
到了三月份开始到现在,一直稳定写作,在试图保持曲线不会下弯得那么厉害。
三月份算是博客写作的真正起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咱家碰巧赶上了X-log前期发展的红利,开了个账号空影(原名乌有斋),写了几篇关于PS后期处理的学习笔记,结果什么关注啊、代币奖励啊、浏览量啊都噌噌噌的,当时获得感极大,甚至在Xlog里又发现了为碰巧遇见的校友。虽然现在我的兴趣已经不在摄影,把相机托付给妹妹玩了,但那一段时间对摄影探索还是留下来了一些东西:至少我对景物、人的观察能更入微了。照不照像之于我都无所谓了,不摄之摄,才是接下来要追求的东西。
Xlog红利期《空影》的后台截图
文章标签与分类统计图
自从读了叶圣陶老师所著的『作文论』,对于标签、分类的理解就变成了:
- 分类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包举是要所分各类能够包含该事物的全部份,没有遗漏;对等是要所分各类性质上彼此平等,决不能以此涵彼;正确是要所分各类有互排性,决不能彼此含混。
- 标签是分类的桥梁,用以连接不同分类。但“数量不要过多,尽量不要超过文章数量的三分之一,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标签的价值。”
可惜的是,我不能总是把握住这个原则,总随意打标签、列分类、子分类、子子分类。分类还好,但标签就惨不忍睹了,现在标签与文章的比值未124/99=0.79:大概就是十篇文章有八个新标签,只有两个复用的。
补充一下,咱家并不反对写作时用一大堆标签,那样确实可以提高文章之间关联度等,但在我的博客里,就要追求这个小小的原则:即便是标签也要跟分类一样规范、包举、对等、正确!
标签统计柱状图
分类饼图
另外咱家通过Obsidian进行写作管理,所以还可以一览博客所有文件的“关系图谱”,贼鸡儿壮观。播放图谱生成动画的时候,再放一首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更得劲了。
这里是一些其他的没用统计
不要点了,确实没鸟用
服了你了,就个可怜的访客统计图而已
好吧,你看吧
其实我是很反感审视、被审视的。这个统计图表是第一次用Gitee建站后弄的,当时的域名还是aornus.gitee.io
,后来发现clustrmap的统计与域名无关,换了域名也能接着统计,于是就一直用了,期间在22年冬天,把统计关了,因为我讨厌被人家审视,也对那可怜的访问量自卑。后来今年三月份重新整博客,觉着总得要有个反馈吧,便重拾起来这个给访客统计:Visitor Traffic for Aornus.gitee.io (clustrmaps.com)。
这些数据没必要看,也没有参考价值,纯粹红压压地麻痹自我而已。就不信还有中东的华人来看这破站,估计那些国外ip大多都是翻墙访问的。
展望
博客的现状就是很理想的。发文会有人看,偶尔会有几个热心的访问者到评论区寒暄几句,一些好文章有时会被其他站点引用,遇到了一些朋友等等等等。现在的情况很是不错,预期幻想去博客的未来会怎样怎样好,要写多少多少文章,斩获多少多少访客等等,还不如去把旧文更新下。所以这第二部分虽然名叫展望,其实我并不想作什么展望。
那要做什么呢?我要做试验!
更好的未来只能经过不断地试验,试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有价值,才真正是未来。从书里读到一个想法,立马动笔写下,累计念头,汇聚成文章,写文章,再反过来审视念头,继承、批判,最终让念头进化成思想。而思想一旦被延申,是难以回到过去的(塑性变形),这便又成就新的我,也写就了新的文章,而对博客的念头(分类、标签、外观、功能等),在一次次试验中,逐渐成了新的博客。所以,我要做更多更多的试验,探索更多更多的广度,更多更多的深度,发展随便什么兴趣,放弃随便什么兴趣。
最后重新提一下经营的最低限度要求:
- 每月三篇文章
- 严重且坚决地避免:以主观之臆断哗众取宠!以背于事理的见解贻人以谬误!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