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此博客文学类内容采用文言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如见文法有不得体处,万望有识者肆意批评!
癸卯仲夏四月晦,昼小雨,是夜忽风雨潇潇,独行于河旁,近来之变故与未来之烦忧郁积于胸,欲借几点汁墨,遣无名之杂感,浇胸中之垒块,遂作此篇于手机上。
余以西元二千零二十三年六月,自迪化[1]乘火车,经六千里,越戈壁荒滩、历河渭,经一昼夜乃至于宛。
出站台走,终脚踏实地,眼见定物[2]。至南广场,乃寅时整,未见晓色。东方太白,华光熠熠,月失颜色。余一人携行李,踞于台阶以待天明。
去年举试[3]皆失,然究其缘由,大抵三分在人,七分天意,不甘此结果,欲再试之,心中常无限豪情,来往冲撞,故肆业前未曾找寻半个工作。然此番归来,穷其究竟,仍一无所有,真无颜见乡中父老邻里,又觉无限感伤与怀疑。
忽拂面一阵晨风,竟有几分微热,如向晚的风一般,毫无凉意。乃觉知,习习晨风自浮热晚风来,熬煎过重重酷热,徐徐清之,方成清爽。又思晨风经日晒气蒸,徐徐动之,亦将化做晚风。二者阴阳浊清,互相转换,变换无穷。然人生之起伏何不如此也,上下五千年,寰宇八万里,未有进而不退者,吾何可悲也乎?
心始平静,作《晨归》以寄托之:
残月出新,
晨风自晚。
阶前待曦漏,
悉索虫声渐。
连日大雨,河水漫涨,极近而观,颇有恶浪之姿态,摄之
累月在西北,整日所见,皆白山黄土,险峰恶岭,黑羊瘦马,零星草木,不堪为夏日之景也。今日漫步于河畔,滂沱雨水中,举目皆绿,甚觉万物青葱可爱。水边花草,畦中果菜,路边银杏,皆可美,可悦,可喜也
启发点:文言写作的意义(引用自『百年文言』序言)
一切文学艺术形式,包括文言文在内,都是「器」,作为载体,无所谓新旧之分,优劣之别。文学不同科学,艺术不同技术。科技也许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而文艺形式,无论新与旧都有其存在价值,绝不能说西洋抽象画要胜过国画,东洋式现代书法要胜过传统书法,话剧歌剧要胜过京剧。
吴芳吉说:「文学只有真伪,没有新旧。」文学的生与死,并不在于使用什么语言文字,而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艺术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内容虚伪、艺术拙劣的当然是死文学,甚至称不上是文学。一旦文学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了帮闲文学、遵命文学,那就如粪上之英,朝生暮萎,真的是死文学了,这与是否文言无关。二千年来,死文学绝大多数早被历史淘汰,能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熟知的优秀的文言诗文,历久而长新,至今仍葆有活活泼泼的生命力。
在二十一世纪,学习和创作文言文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除了教科书中所说的内容之外,还应有以下几点:
一、传承高贵,促进社会文明
文言文的世界,是一个以「君子」为人生理想的世界。儒学,可以说是君子养成之学。君子,高尚尊贵,才德出众。历代的读书人努力进修,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省自觉,自尊自胜。中华是文明之邦,礼义廉耻,是古代贵族言行的准则,是孜孜以求的美德,是高贵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所在。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顶天立地的担当,故以「向上一路」指示人们,刚健弘毅,自强不息,仰山瞻日,努力去接近高贵与荣光。文言,一种高华典雅的语言形式,是传承高贵的纽带,它本身涵蓄着贵族文化礼仪的余韵流风,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人们浸毓日久,气质变化,仪表举止自能温、良、恭、俭、让。有了高贵的精神和正常的伦理,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健康稳定。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浅俗化的运动。文化虚无主义者以过激的手段摧毁了贵族精神、精英文化,也就从根本上损害了福斯文化。向下看齐,而不是向上看齐,失去了向上的指引,福斯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向下滑落,严重地妨碍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如今,人们已痛切地认识到这场运动带来的恶果,不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吁,要重建社会精神文明。只有形成健全的文化价值体系,纔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二、提升审美层次,雅化白话
古人常谓文章以体制为先,辨体,更是衡文的首要之务。体有尊卑之分,雅俗之别。而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也有文野与精粗之别,只有加工、美化了的语言,纔可提升为文学语言。「文」与「言」分离是正常的、必要的,即使在今天,白话文也不等同白话,白话文还需继续雅化。也许未来的白话文中,会形成「雅文」与「俗文」两种文体,如同文言与白话那样。
近百年,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科学的发展,加剧了语言的俗化过程。在网络时代,微博的流行,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有负面的影响。白话文的低俗化、痞子化已至极端。白话文要成为完美的文学语言,成为纯正的「雅文」,要在审美层面上提升,还得回过头来向文言文学习和借鉴。
白话文是文言文的后续与延伸。林纾云:「古文者,白话之根柢,无古文安有白话?」梁启超认为,要作好白话文,「文言的功夫应该很深」。朱光潜也说:「想作好白话文,必要读文言文。」白话文由于易学易写,也就容易粗制漤造,失去文言的滋润,白话更会变得粗糙干枯。好的白话文,须用加工、美化了的语言去制作。胡适所主张的「以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正是文言所长。文言文惜字如金,简练如诗,是最精美的文字,也是最好的范本。文言文中不少词汇、典故,还可以继续进入白话,不断被吸收、融化。文言文遗留下来大量成语,已成了现代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言简意赅,大大地丰富了白话文的表现力,提高了白话文的素质。这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须好好继承,更不应随意糟蹋。白话文今后的趋势虽然难以预测,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白话文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是希望未来的民族语言,可以更文明些、高雅些。
三、学习文言创作,继往开来
近三十年,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大量古代文献整理出版,青年学子得以接触优秀的文史典籍。尽管是长期的隔阂,雾掩云遮,文言,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高洁的圣域,有志者还期盼着向上攀跻。如今,不少文学青年重新学习这种本已不太熟悉的文体,并试图创作文言文及诗词。当代人从小就生活在白话文无边的旷野中,文言,只是偶然入望的天际云山,在这种语境中成长的青年,要领悟文言独有的情调、语感,实在不易,学子们不妨多读一些文言典范之作,唤回历史文化的记忆,对传统文明产生认同感,并作一些写作练习,增强切身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藏,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当代的文化人,尤其是讲授、研究古代文史的大学教师,也应尝试用文言写作。如果没有创作经验,缺乏感性认识,则如雾裏看花,不知个中情味,所谓研究,也只能是掠影浮光,难以探微索隐。不关注、不实践文言写作,对于研究者自身来说,无疑也是一大缺失,正如钱锺书那稍有点尖刻的比喻,应羞于自己的无能为力。诗词创作需要天赋,不是人人皆可以为之;而写出合格的文言文,只要多诵读,多涵泳,自然水到渠成,没有学不会的。
学习写作文言文,第一步骤就是仿作。对前代优秀文学借鉴、吸收。吴宓云:「文章成于摹仿,古今之大作者,其幼时率皆力效前人,节节规橅,初仅形似,继则神似,其后逐渐变化,始能自出心裁,未有不由摹仿而出者也。」摹仿,是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是所有文艺门类的初学者必经之途,未经这一步的,在行家眼中,只是徘徊于门外的「爱好者」而已。摹仿,宜取法乎上,先难后易。不要以为浅近的文言易学易写,便随意仿效,草草书成,一成习惯,则难以自拔,再也不能深入古人的堂奥了。一入手就要摹仿古代的佳篇,无论是左、马、班、扬,还是韩、柳、欧、苏,只要是第一流之作,都可以作为范本。以庄敬之心,逐字逐句体味古人的用心、作意,吟哦背诵,熟习后纔能领悟语感。句字的平仄交互,字眼的「响」、「哑」,也须注意。在这过程中,要尊重文言固有的程序规矩,不应逾越。慢慢掌握词汇、句式、章法,然后纔试行仿作。先精一家,再广为取法。吴芳吉谓「从事文学原不可以一家一书自足,其必取法百家」,实是个中人语。好的文艺作品,是由感情加上沉思而创作出来的。没有感情,则不足以动人,没有沉思,则未能深刻。文言文,由于它语言上的特性,成文较慢,则更宜于沉思。遣词造句,有如沙裏淘金,细细选择最宜于表达感情的词汇,力求优雅精微,曲深隽永。写作过程也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努力去领略汉风、唐韵、宋意,感悟古人的文化品格与伦理精神。
文言文有多种体裁,各有其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形式以及审美形式,学者须细细揣摩,掌握各体的特色。古时文体分类体例不甚画一,如〈明文海〉分体二十有八,每体之中,又各为子目。清〈古文辞类纂〉则分为十三大类。大抵最要者有论辨、传状、碑志、赠序、书牍、序跋、杂记、箴铭、庆吊等,各有功能。进入民国后,文言文使用范围显著缩小。到了当代,就只剩下序跋、书牍、杂记、碑传几类较为常见,其余的多已弃置不用了。文言文又有散文与骈文之别。骈文是一种很特异的文体,在乎散文与诗之间,字句整齐匀称,讲求声调韵律,多用四言六句,故又称「四六文」。文至骈体,可谓已臻形式美之极致。唐宋以还,有所谓散、骈之争,即古文与时文之争,势同水火,各不相让,虽然如此,却不似后世之文、白之争,拼到你死我活为止,不少古文家能作四六俪偶之文,骈文家亦能散体。骈体文与散体文,同途并驾,已历千年。当代颇有热心人鼓吹写赋与骈文,作品极多,佳者则罕见。「能观千赋,然后言赋」,今之赋家,谁能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