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疆场的那个地域的领域之内
先天概念在多大的范围具有其运用,我们的认识能力根据原则的应用所达到的范围就有多大,从而哲学达到的范围就有多大。 ——康德
假设存有一个僭妄于一切认识能力之上的疆场,在此疆场上所有可知以及不可知之物皆可从无限的方式任意逼近认识的地域,所有的认识都井然有序地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有其合乎理性、知性的意义。在此疆场之中,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假设上述疆场的认识体系的为形而外学。
现以形而外学来审视形而内的认识:
所谓学习,无外乎开合与连结。把这些认识显现,而把那些隐没掉,有选择地进行涌现,就是开合。模仿外界的认识,把一些对象、范畴的关系强行放置到自己身上,就是连结。从形而外学来看,彼隐没掉的涌现、未进行连结的关系就是其永远失掉的不可认识之物,因而其认识定然是片面的且经验化的。当下所谓规范(包括人类理性的,心理的以及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皆是如此。
考虑到人非机器,不只进行简单的开合与连结,还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形而外学来看,这思考,也不过是另一种重复。
所谓思考,不过是有感而应的触动。这感,是先验的,因为没有先验的知识作为锚点是不可能进行思考的。这触动,自然就是在先验认识范围之内的(比如灵感爆发导致的新认识)。思考,归根到底也是旧认识的重新组合。感而应,应而再感,再感而又应,无穷无尽。在这过程中,看不出来有创造出纯粹的新东西。
学而不思也好,思而不学也好,总归都是在规范之内进行迭代,形成一条不断延展的受到各种随机因素而变形的多股线,随机因素导致的价值观念、历史变化可以轻而易举地就将认识扰动到另一个方向。
线的尽头或许能抵达彼岸的疆场,也或许就这样永远飘荡在不断相对接近彼岸疆场的真空中,孤独,且空无一物。这线断了,折了,绕回去了缠成一团也完全可能。
唔,一条无限空间里的大蛇,吃尽一切可以看见的食物,拖着逐渐变长的身躯,随便爬向哪个地方。
评论
WalineVa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