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短序

我是我的念头,充满着我写下的语句的痕迹。「时间的秩序」

从2023-6-25到2023-7-26,耒耨计划已经进行了一个月,如果再算上(6-18到6-23)的预备周,这短时间的委实不短了。虽然7-19(day4.4)日来认识到记录这种行为的局限性:

生活本身是不能被记录的,你所认为的有意思的事件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假象,大把的时间实体是无法用文字记录的,无穷的念头是无法记录的。关键事件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那样记下来其实跟古代的结绳纪事没什么两样。所谓的总结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幻想,不过是关键事件的记录与主观臆断的想法罢了。生活本身就无法被诠释,时间也不过是一个虚幻的人为的刻度而已。

但不回头而一直浑浑噩噩的过活,就跟闭着眼开车一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总结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行进过程中的反省,一次自我审视。眼下我只要心里记住:总结不是生活本质的反映,只是当下的思考,潜意识的躁动就可以了。

生活的真谛在于每一个小时都有意义,在于每一个小时都被时间细细地碾碎。

复习概况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屋里的第二条标语)

材料

概况:前三周断断续续地复习,期间还有几次怀疑,但总归没有放弃,第四周开始逐渐踏入正轨。 材料科学的知识框架已经搭建好了,接下来就是缝缝补补,记忆温习,往深处去学,去发散性思考。

固态相变原理里的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相变复习完了,下一步是强化默写(每年大题必从其中出几个),建立纵向的联系,按照相变加热冷却的过程、组织、成分、等方面来整理。

I don’t know where is my passion, material engineering 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physical or computer sciences. Maybe everything, maybe nothing.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assion I just need some way to walk 🚶 and may find it in the roadside. 学什么不重要,只要有未来,能有获得感就足够了。

数学

前两周一开始手刷张宇18高数讲,大概到第三讲开始看视频,不过效率越来越低,第四周开始结合武忠祥17堂课把导数、中值定理等微分的应用复习了一遍,总得来讲高数大概是复习一半了。后半部分积分学去年复习得深,第五、六周大概就能搞定(主要是应用部分:二重积分计算、微分方程计算)

从第五周开始每周五回家前进行一次模拟考,从7:00到12:00,模拟数学+英语或者材料+政治

英语

不知不觉中,坚持背了二十多天的单词,对于词根的理解加强了,没背过的生单词也大概能猜出个意思,考完六级后拉下的英语能力似乎已经回来了。

这两周对于翻译上也学习了很多技巧。在阅读去年的《英语世界》杂志、练习习题中都有很多体会,发觉就翻译长难句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理解英文的意群。一旦理解并区分好了意群,翻译的大部分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组织语言、润色词语了。

在这周周五的模拟测试中,发现自己阅读速度有些慢,平均一篇阅读理解都要个10分钟,导致最后的大小作文根本没有时间写。下回还是按照去年一战/四六级/高考时那样,调整做题顺序:先把权重大的作文、翻译搞定,再做阅读理解、最后整完形填空。

政治

起先几周都是把所有资料都带过去,准备一天把每个科目都往前推进,后来发现,每天能完成预定目标的只有政治与英语,难度稍高的数学、材料每次因为畏难心理都放到了后面。但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但把把精力都先投入到简单大量的学科上,后面的学科往往就会犯困,动力不足。

于是从第四周开始,淡化了政治的复习,继续按照去年的老方法:把徐涛的课程导出成音频,吃饭、跑步时候走慢点,一顿饭大概能听个半堂课,一个星期下来能听几个单元了。而且这种边走边听的方式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比专门看网课效率都高。(附加效果,把先是情景与知识连接,吃米饭时候让你不自觉想起某某会议及其意义😂)

阅读总结

无论谁,在那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拼命乱读的时期。

—鲁迅

阅读量与我的生活状态有一定关系。在上个月毕业前,我把几个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手机、博客、Notion上的一些阅读笔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版,最后用Excel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忽然发现每年读书数目的多少与我在那一年的学习、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大二下、大三上时状态最不好,闲暇时间可能都去搞Linux等乱七八糟的没用东西去了,读的书很少,整体的成绩也是大学四年中最低的。虽然阅读书本的数目是一个非常非常片面的指标,但思考的过程又难以统计,所以还是姑且用这数目来作为指标吧。

这一个月以来认真地读了大概17本书,平均两天一本。这些书中有一部分是当天读完的,和两本重读的。我大多数时候是在并行阅读的,比如在书屋学累了随手从旁边抽一本书读,一般能读个三五天,吃饭时候又用Nokia读另一本,也能读好些天。再算上有时在Kindle上存的,这月读的确实有些多了。导致最近的思想太混乱,变化太大,浑浑噩噩的,最终似乎也没沉淀下来多少东西,古人说读书的要义其一就是涵泳,细细体会,不思考就根本算不上在读书。从某个方面讲,看快书跟看短视频也没什么区别。

下个月开始,每周就精读一两本书。

  • 这个月最喜欢的书: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

摄影总结

这个月照了很多很多很多照片,大部分是下午日落或者晚上出去转悠时候照的,我似乎想要表达的就是:城里美,河边美,公路上美,是个地方的地方都很美,大家快来看。

还有就是,骑车、跑步的时候听个西方古典的管弦乐,瞬间就能脱离人群,瞬间就能感受到来来往往的一群群可怜的人类(然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不过能通过音乐,偶尔跳出来到白兔毛的顶端来看看)。

八月博客规划

截止2023-7-30日,本站在两个大分类生活学习中分别有68与48篇文章。反思近月来,主要写的内容都是杂感、摄影笔记等,而原本理想中的技术性的、专业上的东西却写的太少(大部分还是去年春天的课程笔记),再这样下去博客就要搞成大型QQ空间了。

对了,到下个月八月二十五号,子虚栈就建站两周年了,现在看看,文章乱七八糟地不像个样子,一点有深度的专业东西都没有,真羞煞我也。八月份要好好整理规划一番。

博客要转型了,对于之前的来访者,请理解,

写作规划

为了平衡博客的内容,让博客逐渐变成熟,变得更专业,变得更“大人”,我决定在八月份写作二十篇有深度的学习方面的文章。大概要求如下:

  • 每篇内容字数上在1000~3000字之间(原创性、含大量图形类文章可减少要求)
  • 方向上为数学、材料、英语、计算机四个方面
  • 内容上当针对具体问题、特殊技巧,切莫写总结、学习笔记等空泛无意义的内容

一个月四周,写二十篇,分下来每周要写五篇,也就是周末休息的话,工作日每天都要写出来一篇!


8月2日下午的反思

不行,不行,这样整个复习节奏都会被打破了。博客之于我,只能是单调生活的调味剂,完全投入反倒会适得其反,对生活学习起到负面作用(不止一次出现了)。写作只能来源于充实的积累,目的性、目的性太强会让写作的初心渐行渐远,所以还是回归原来“念更”的状态吧。

我写出来了什么东西,那就是我。刻意“包装”,那是追求在虚伪,那是不可取的。方向可以调整,但不能是建立在“包装”这样的目的上。

现在能想到的选题如下:

数学

  • 微、积分中值定理使用说明书
  • 连续、间断、可导、可微的辨析

材料

  • 用相图来理解奥氏体化的过程
  • 用相图理解伪共析体的形成
  • 铁碳相图快速分析法
  • 位错

英语

  • 考研英语作文三步走
  • 英文写作基本法

整理规划

合并、删除整理无用的、过时的不符合博客发展方向的文章

其二

Rest is not idleness, and to lie sometimes on the grass under trees on a summer’s day, listening to the murmur of the water, or watching the clouds float across the sky, is by no means a waste of time. (John Lubbock)

休息不是无所事事,在夏天的日子里,有时躺在树下的草地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或者看着云朵漂浮在天空中,决不是浪费时间。(约翰·卢伯克)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我随意的走,走到从未去过的河上游。早上八点的阳光从河对岸直直照过来,坐在不知名的树荫下。

有风从对岸吹过来,凉意夹杂着鱼腥气,远处有几个老家伙在游泳,边游边练嗓子,嗷嗷地喊着。

蝉在四周继续吟唱,近边有对天鹅不时发出几声清韧的叫声,空灵中又带些许沉厚,野鸟的叫声,一点也没有驯化了的白鹅那般嘎嘎夹夹的沙哑,我真是喜欢这叫声啊!

就我而言,最好吃的蔬果莫过于秋日傍晚里在收割过花生地里刨个坑,用朽杨树枝煨的红心红薯,最好闻的花香莫过于酸枣树花,这最好听的禽鸣便莫过于天鹅啼叫了。

想着想着,天鹅渐渐游远了,我仍坐在树荫下吹风。

复习概况

材料

二元相图,固溶体

数学

英语

政治

阅读总结

这周就读了七本书,然而效率实际上几乎没有细读。

有一本是速读的(快速浏览,找感兴趣的地方读的),一本半天就读完的小书,两本读一半没读完的还有一本是重读的。算下来八月份居然正经地读了三本大书耶!

  1. 征服世界完全手册
  2. 天地一沙鸥(小书)
  3. 无解的方程(已读10%)
  4. 刀锋
  5. 告别理性(读了20%)
  6. 转型以来的国家、市场与工人(速读)
  7. 社交资本:影响式表达
  8. 怎样写作(重读)

简单总结下,八月份这七本书中,《告别理性》是最有启发性的。但这本书很哲学,硬读根本读不进去。咱家某天中午无聊又不想做题,从书架里捞出来这本书,瞧!《告别理性》,怎么会有这般有意思的名字。我拿起后读了几面,挺不错(其实当时读了半个多小时的是序言),对现代科学的讽刺很到位,但越到后面越发抽象,用语也英里英气的(西式中文),咱家的手开始颤颤巍巍,此书竟有我二头肌都难以承受之重,便放回书架了。后来写了那篇LK-99的博文,写着写着,发展事情的发展与书里的描绘很是契合,简直神了,于是乎,我又连着几天中午看,写笔记。这本书真的很难啃,即便我当时读书的有好几次兴奋点,几乎拍案而起,然而直到那篇博文写完,这本书也还只是读了序言与第一章。但问题是,读没读完,读几面,读几本跟读书他妈的就不是一回事,读书的关键在于有启发,如果读一本书可以让我连着哼哧哼哧地喘粗气,嗷嗷高兴了三回,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认为是读到了,读几页就不是事儿。

相比之下,重读《怎样写作》就没有读《告别理性》那样高兴的感觉了。重读嘛,读的都是读过的东西,发现的也是之前没发现的疏漏而已,所以读起来很难说有初读时候那般喜悦。“学而不用,然时习之,不亦苦乎?”,重读是很累的,尤其是当你累计的经验还不够,体会还不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去重读,充其量是把初次阅读的记忆强化下,根本不能说“温故而知新”,这样的重读绝B是一次极度没有性价比的体验。否定之否定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践,何谈否定?这一年来对于博客写作的实践太少,导致重读此书体会甚少,那两天的阅读真是浪费生命啊!我要是能穿越回到八月初,就给我一大嘴巴子“你这厮,这一年里有没有个甚么经验体会,重读个屁啊,快停下别读了!”,啾~啪(啊,谁打我?好痛,好痛啊)

《刀锋》这本书,越读越没意思,就跟跌下神坛的感觉一样。起初我早就听闻此书是什么青年人必读之书,不读后悔八辈子,改变你的一生……但读起来就跟《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的感觉一样,一堆人,一堆话,有启发性的点少之又少,让我一度很是失望😞。原本期望拉里的行为能让打击我考研的决心,走咱家上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哩,可那家伙学了玄学,几乎成了绝地武士了,我原本就不看好那些空、泛的东西,佛老之谈就是巨无意义的东西,后半部分的情节让我不满,还要sacrifice吗?毛姆啊毛姆,你个西方人,写什么东方哲学,还让我个东方人看到😡!

剩下的几本书属于几本书,观点我也不想重复了,都写在notion的书评里的。

摄影总结

这个月虽然没有照几张相片,但还是偶然忍不住拍了几张的:





早上醒来,出租屋里的窗户

其三

九月份复习了线代,政治也学了点,英语单词继续背,材料做了点真题而已。

其四

这个月从城里搬回家了,加上母亲生病耽误 ~~(不是理由)~~效率很低,在十月二十一号后重新计划,状态逐渐好转。